古代,中国丝绸经“丝绸之路”大量转运到欧洲各地,同时也 传去了育蚕、织绸的工艺。到了 17世纪,欧洲的科学家们提出,仅 靠蚕丝已不能满足人们穿着的需要。1664年,英国生物学家霍克在系统地研究了蛾蝶类昆虫的生理结构之后,认为人类完全可能生产 人工丝。
法国的自然科学家卜翁伺养了大量蜘蛛,进行了反复实验 后发现,蜘蛛的丝是它把肚子里的黏液喷射到空中凝结成的。于是,他剖开蜘蛛的腹内胶囊,收集大量黏液,用人工方法抽成细丝,制 成世界上第一副人造丝手套。但它又细又脆,不能遇水。1855年,瑞士科学家奥丹玛斯经多年的钻研,发现用硝酸棉花溶解到酒精里, 经过一定的工艺过程,可以制造出能用来抽丝的黏液这是人工造 丝方面的一个重大的突破,这种丝后来称之为硝酸丝。
1889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了第一台人造纤维纺织机,同时还展出了第一批用人造纤维织成的布匹。第二年,在法国的贝藏松地区,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家人造纤维工厂。1891年,英国化学家克鲁斯和贝文发现,木材、芦苇、甘蔗渣等原料同棉花一样含有大量的纤维素,用它们也可以制成黏液抽丝。
1905年,英国建成了第一个黏液纤维厂,开始生产人造纤维,在我国称它为“黏液”。但是,真正使化纤生产突飞猛进的,是1930年德国人施陶丁格尔教授发现了纤维素的天然纤维的结构,并且证实这种纤维素在一定条件下,小分子会聚合成纤维,这便是合成纤维的诞生(由于这个成就,施陶丁格尔的发现获得了 1953年的诺贝尔奖)。
后来,许多不以天然产品为原料,完全是人工合成的纤维陆续发明并投入生产,如1939年发明的锦纶、1944年发明的涤纶、1950年研制成维纶、1957年研制成丙纶等。这种利用工业原料及其副产品制成的纤维通称为合成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