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云纱被全球纺织界誉为 “软黄金”,是世界纺织品中唯一用纯植物染料染色的丝绸面料,还有一个非常动听的名字。
香云纱本名“莨纱”,利用广东特有的一种植物薯莨的液汁对桑蚕丝织物涂层,再用顺德地区特有的河涌塘泥覆盖,经日晒加工,成为一种昂贵纱绸制品。
用此方法制成的桑蚕丝织物,质地轻薄、爽滑,是一种越穿越油润乌亮,越穿越轻快凉爽的纱绸衣料。
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香云纱”这样美妙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呢?《广东省志丝绸志》里有这样的描述:“因用莨纱所制成衣,穿着行动时会沙沙作响而称之为“响云纱”,后人以谐音叫成“香云纱”。
(香云纱成品)
香云纱的美来得并不简单,它的生产工艺流程需历经30多道繁复的工序。
广东顺德得益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就是重要的蚕桑丝和丝织业基地,为香云纱的制作提供了生产材料。而晒莨的过程,四个因素必不可少:薯莨、河泥、草地、阳光。
珠三角腹地的顺德伦教的塘泥富含铁质,故此地为最宜制作香云纱的地区。
(用于染色的薯莨)
薯莨纱加工时,将山薯莨的汁水作为天然染料,对坯绸反复多次浸染,染得棕黄色的半成品后,再拿富含铁质的黑色塘泥对其单面涂抹,并放到烈日下曝晒。
待泥质中的铁离子和其它生物化学成份与薯莨汁中的鞣酸充分反应,生成了黑色的鞣酸亚铁之后,抖脱塘泥,清洗干净,就成了面黑里黄、油光闪烁的香云纱。这种传统工艺也延续了五百年的历史。
河泥被淘上来,又被洗去,循环往复,大自然的馈赠给予了这里的先民以无限灵感,白坯纱在这里完成了成为香云纱化茧成蝶的过程。
作为风靡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纺织面料,著名作家张爱玲对它也情有独钟。
“个人住在个人的衣服里”,秉承着这样服饰观的张爱玲把香云纱融进了笔下人物的性格之中。
她在《沉香屑第一炉香》这样写道,“那人的背影,月光下看得分明,穿着白夏布衫子,黑香云纱大脚裤。因为热,把那灵蛇似的辫子盘在头顶上,露出衣领外一段肉唧唧的粉颈。”
(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首秀中国国际时装周)
近年来,以香云纱为面料的高档时装,已打入欧美国家主流市场,是最能体现丝绸业“中国风”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