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的发展历史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成立1990年,纺织品商业协会工作方针:服务为根 自律为本 沟通协调 凝聚行业 助推发展;纺织品商业协会宗旨: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为政府、企业、市场、社会服务,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推动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协会的前身是1988年商业部机构改革后的商业部日用工业品管理司。成立二十年来,在全行业有识之士的拥护和支持下,为纺织服装商业的成长壮大,为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化、品牌化,做出了巨大且卓有成效的贡献,行业影响力、凝聚力和话语权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初步显现。
二、中国棉纺织业最早在什么地方得到发展
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图1)。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图2)。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古籍所谓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元代初年设立木棉提举司,大规模地向人民征收棉布实物,每年多达10万匹。虽然不久就撤销了这一机构,但后来又把棉布作为夏税(布、绢、丝、绵)之首,可见棉布已成为主要纺织衣料之一。棉花在中国堪称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对此作了较全面的评价,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苎,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由此可知当时植棉和棉纺织业已遍布全国。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而且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直到30年代初才跌落下去,到1831年,中国对美国由出超转变为入超。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向中国大量倾销机制棉纱棉布,破坏了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但同时也为在中国出现大机器生产的现代棉纺织工业准备了客观条件。经过12年的筹办,于1889年开工生产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工厂,从此开创了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历史。
根据植物区系结合史料分析,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即古籍所谓西域。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
三、请简要概述纺织业的发展历程
时间 工具 原料 代表物品 意义
新石器时代 骨针、骨梭、骨锥等 麻、葛 绢片、丝带、丝线等 纺织技术在当时已经出现
商代 纺转 丝 玉蚕 中国已经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纺织业在经济生存中已经相当重要
西周 刺绣 有很大发展
春秋战国 麻 长沙麻布残片 纤维相当细密
汉 绒毛、丝纱 素纱禅衣 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相当发达,被称为丝国,丝绸之路
魏晋南北朝 八辈之蚕、蜀锦
隋唐 丝麻 绫锦 品种繁多、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宋 棉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元 黄道婆
纺车 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广传授“捍、搅、弹、纺、织”之具和错纱配色等织造技术。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步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明 纱绸机 蚕桑、棉花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清 洋务运动、湖北织布局
继昌隆剿丝厂
四、第十八章 纺织技术大发展:提花机
汉朝的纺织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单锭纺车在汉朝已经普遍使用。古代第一架纺车究竟是谁和什么时候发明的,现在还不能确定。从文献上看,西汉杨雄在《方言》这部著作里,就曾有单锭纺车的记载。从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的西汉帛画和汉画像石,以及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石看来,单锭纺车早在汉代便已成为民间普遍的纺纱工具了。汉代的纺车结构很简单,纺车上使用着绳轮传动。这种纺车可以加拈,合并粗细不同的丝或弦。另外,这种纺车还可以制造纬纱用的纤子。西汉的单绽纺车与过去的纺坠相比,提高效率大约20倍。
从江西贵溪岩墓中出土的织机零件和汉画像石可看出,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在原始腰织机的基础上,发明了脚踏提综开口的踏板织机。2007年,距今约2500年(春秋中晚期)的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中出土了中国第一块密度最高的织锦实物,每厘米织物经线240根。这种高密度的织锦实物是无法通过原始腰织机纺织而成的,也间接证明了在春秋时期,中国已经发明了踏板织机。踏板织机在秦汉时已广泛使用,这种织机,虽然仍是简单、原始的,但比腰织机的纺织速度快了许多倍,在当时,已经是最先进的织机了。踏板织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发明,后来经由“丝绸之路”逐渐传到中亚、西亚和欧洲各国。欧洲到6世纪才开始出现这类织机,到13世纪才广泛采用。
一般的织机只能织出平纹的织物,而要织造带有复杂花纹的织物,就要在织机上再加提花装置。在提花机出现之前,织物上的花纹要通过挑花来完成。挑花的方法有两种:挑一纬织一纬,或者挑一个循环织一个循环。古人摸索出一个方法,将挑花杆“软”化,即用综线来代替挑花杆,这就是多综式提花机。多综式提花机在西汉已经出现。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部织机模型,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提花机实物。它们由竹木构成,结构复杂,部件上残存有彩色丝线。其中一部织机略大,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其他三部略小,大小相近,高约45厘米、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初步判断是蜀锦织机的缩小模型。织机上残存有多片综框,是一种多综式提花机。出土织机的墓葬据推测在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因此提花机的出现年代应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汉朝提花机操作笨拙,效率较低,织一匹花绫得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三国曹魏初年,扶风(今陕西兴平)的发明家马钧对其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提花机不仅更精致,更简单适用,而且生产效率也比原来的提高了四、五倍,织出花纹更加精美,很快得到推广。
提花机是中国古代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它的出现对世界近代科技史也有影响。1801年,借鉴花楼机上挑花结本的提花原理,法国人贾卡发明了新一代提花机,用穿孔纹版代替花版,从而使丝织提花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也为以后电动提花机取代手工提花机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