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认证的a类面料是指哪种纺织品
A类面料是指一种用于制作婴儿服装的面料。在这里,婴儿是指两年内出生的婴儿。A类面料包括内衣、纸尿裤、围兜等,主要以棉纱布为材质。
面料一般分为三个等级:为A类、B类C、类。A类面料是婴儿用品;B类面料是直接接触皮肤的产品;C类面料是不与皮肤直接接触的产品。C类面料是指安全等级最低的纺织产品,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如大衣、窗帘、裙子等。
二、【区别】纺织品和纺织业的区别,请举例说明
在文字上很容易就可以看出:
纺织业是指一个行业;而纺织品是指一类产品。
纺织业生产出的产品就是纺织品。
举例说明:
1、棉纺属于纺织业;印染也属于纺织业;
2、纱线属于纺织品,衣服、床品等都是纺织品。
纺织品是指最终的纺织产品,而纺织业是指纺织这个行业。
三、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的。汉唐(公元前206--公元907)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清代(公元1644--1911)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围巾、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地毯
中国约在(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间(1860-1871)开始生产地毯。地毯图案设计,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最后的几年。20世纪初,中国地毯在图案设计、设色、工艺三方面渐趋成熟,至20年代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地毯。
中国地毯的标准制式:
地毯图案的基本章法,主要反映在内纹样的布局以圆夔纹样为主占据地毯中心部位,四个角隅由等边三角形的角云装饰,地毯的外部环绕着小边和大边,地毯的边缘是一圈狭窄而没有任何装饰的匝边。
清代(公元1644--1911)的地毯。主要用于朝廷礼仪、帝后生活以及京中官宦人家,少数为民间喜庆活动使用。
中国地毯图案的格局、纹饰以富丽堂皇、庄重肃穆、色彩典雅而不媚俗蓍称于世。1920年以后,中国地毯又产生了彩枝式、美术式等类图案。
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纺织印染
中国古代的纺织与印染技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人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已懂得就地取材,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纺织和印染的原料,以及制造简单的纺织工具。直至今天,我们日常的衣、某些生活用品和艺术品都是纺织和印染技术的产物。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机械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械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
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械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各种类型的纺织机
1.纺坠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在全中国三十几个省市已发掘的早期居民遗址中,几乎都有纺坠的主要部件纺轮出土。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二十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2.纺车
古代通用的纺车按结构可分为手摇纺车和脚踏纺车两种。手摇纺车的图像数据在出土的汉代文物中多次发现,说明手摇纺车早在汉代已非常普及。脚踏纺车是在手摇纺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最早的图像数据是江苏省泗洪县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手摇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手,操作时,需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而脚踏纺车驱动纺车的力来自于脚,操作时,纺妇能够用双手进行纺纱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3.水力大纺车
古代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是2至3枚,最多为5枚。宋元之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各种传世纺车机具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一种有几十个锭子的大纺车。大纺车与原有的纺车不同,其特点是:锭子数目多达几十枚,及利用水力驱动。这些特点使大纺车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以纺麻为例,通用纺车每天最多纺纱3斤,而大纺车一昼夜可纺一百多斤。纺绩时,需使用足够的麻才能满足其生产能力。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如单就以水力作原动力的纺纱机具而论,中国比西方早了四个多世纪。
4.踏板织机
踏板织机是带有脚踏提综开口装置纺织机的通称。踏板织机最早出现的时间,目前尚缺乏可靠的史料说明。研究者根据史书所载,战国时期诸侯间馈赠的布帛数量比春秋时高达百倍的现象,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刻有踏板织机的汉画象石等实物史料,推测踏板织机的出现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以生产平纹织品为例,比之原始织机提高了20至60倍,每人每小时可织布0.3至1米。
织品的染色
中国古代用于着色的材料可分为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后者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种植物染料的性质,并发明了多种染色技术和被称为“缬”的防染印花技术。各种染料均有其着色原理,矿物颜料和植物染料虽然都是色料,但它们的着色原理却是不同的。矿物颜料着色是通过粘和剂使之粘附于织物的表面,但颜色遇水即容易脱落。植物染料则不然,染制时,其色素分子是通过与织物纤维亲合而改变纤维的色彩,所著之色虽经日晒水洗,均不易脱落或很少脱落。
古代常用的矿物植物染料实在多不胜数,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计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这需要熟练地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方能达到。
主要织品
中国纺织,历史悠久。纺织产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这四大品种,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独具,下面分别对它们作简单介绍。
刺绣
刺绣作为手工艺的刺绣,是在一般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穿针引线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中国刺绣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不但使用骨针,而且有了纺织。中国的刺绣,数千年来大体上是沿着这样一条线发展的:先是刺绣衣裳,又扩展到刺绣起居的日用品,以后才上升到刺绣观赏品。直到现在,依然是分作两类,即刺绣生活用品和刺绣书画。
刺绣是一种原发性的艺术,是为了自己生活的美好而创造出来的。刺绣质朴纯真,表现出刺绣艺人内在的深情。
丝绸
丝是蚕在结茧时所吐出的一种液体,由丝蛋白和丝胶经过空气凝固而成。丝的性能优良,韧性大而且弹性好。一条蚕可吐丝1000米长左右。养蚕缫丝,丝织刺绣,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一条小小的虫儿竟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起了那么大的作用,并引起全世界的震动。
中国的丝织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证明,中国的丝织物开始于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年代约在公元前2735-2175年。
中国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两个鼎盛期。在丝织方面也是空前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并有许多实物流传下来。长期以来,中国不但是发明丝绸的国家,并且是有这种手工业的唯一国家。由于高级丝织品的向外输出,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
国。
现在所称的绸,是丝织物类称。绸,质地较细密,但不过于轻薄,有生织、熟织、素织、(平纹上起简单花纹)之分。
中国丝织物的图案花纹,一开始就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景象。不论小花、大花、单色、彩色,也不论几何自然形,都适应着丝物结构和实际用途,并且且又与同时代的艺术装饰相映照。中国传统的工艺装饰图案,在题材和内容上不仅讲究形式的美感,更强调吉祥的含义。那些辟邪驱恶的命题也是为了平安纳福。
丝绸锦缎,以其华美高贵的品质赢得了全人类的珍爱,又以各种不同的织造技艺使其繁杂多样,加之风格独异的艺术匠心,因而造就了三千年的辉煌。
服饰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含意。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影响而生成的。汉唐(公元前206--公元907)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大量吸纳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结晶,才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主体的服饰文化。
清代(公元1644--1911)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以上衣下裙为时尚。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裙子、大衣、围巾、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彻底摆脱了老式样,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地毯
中国约在(清)咸丰十年至同治十年之间(1860-1871)开始生产地毯。地毯图案设计,大约出现在19世纪最后的几年。20世纪初,中国地毯在图案设计、设色、工艺三方面渐趋成熟,至20年代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地毯。
中国地毯的标准制式:
地毯图案的基本章法,主要反映在内纹样的布局以圆夔纹样为主占据地毯中心部位,四个角隅由等边三角形的角云装饰,地毯的外部环绕着小边和大边,地毯的边缘是一圈狭窄而没有任何装饰的匝边。
清代(公元1644--1911)的地毯。主要用于朝廷礼仪、帝后生活以及京中官宦人家,少数为民间喜庆活动使用。
中国地毯图案的格局、纹饰以富丽堂皇、庄重肃穆、色彩典雅而不媚俗蓍称于世。1920年以后,中国地毯又产生了彩枝式、美术式等类图案。
第一、原始社会:
一是发现了一些纺织工具。
二是在考古发现中,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茧壳,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发现绢片、丝带、丝线等。
说明中国古代的纺织业开始的时间很早,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中国的丝织业。
应该说,我国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养蚕织绸的国家。
第二、商周时期,丝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因而,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如:在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
而在周代,周礼中记载中的“国有六职”中,包括纺织生产。
第三、汉代,中国的纺织技术相当发达。
其表现有二:
一是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即所谓的素纱单衣,和起戎棉。这充分说明了在汉代,丝织业所拥有的高超的技术。
知识链接: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距市中心约4公里。在1972年以前,马王堆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方圆约半里的土丘,杂草丛生,由于某部队防空洞,才引出了被称为新中国建国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马王堆西汉墓发掘,也是二十世纪惊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尤以出土的女尸、素纱禅衣、帛画等文物享誉海内外。
素纱R衣:
关于素纱R衣的特点,可以如下之概括:
一是轻:重量仅为49克,如果除去较厚重的衣领、衣袖、衣襟缘边的绢,其重量只有20多克。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二是色彩鲜艳,纹饰绚丽。
第二件事,是在汉代,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充分说明了汉代纺织业的影响波及海外。
第四、唐代: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第五、宋代:棉纺织业的兴起。
补充说明:
关于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从纺织来看,即丝、棉和麻。
第六、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的丝织业进入其鼎盛时期。这一兴盛,主要是面向市场的民营丝织业的兴起。出现了苏州和杭州两个丝织业的中心。其中,在苏州,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