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网
收藏网址 手机端
首页 > 纺织科技>详情

谁能概括一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来源: 58家纺网 发布于:2023-01-18

1、近代工业的产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在中国设立工厂,是中国近代工业之始.这时期的外资工业主要是为外商对华贸易服务的.从1843~1894年,外国在华一共设立了191个工业企业,其中116个属于船舶修造业和丝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业.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据估计到1894年止约近2000万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两项的便达1500万元,占总投资额的75%.其余75家工厂分别属于印刷、食品加工、水、电、煤气、火柴、服皂、制药、造纸、木材、玻璃、水泥等行业,共拥有资本约500万元,大多规模狭小. 外国在华创办工业后20余年,清政府开始创建用机器生产的工业.从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经营了21家军用工厂(包括一家船厂),所费资金从低估算在5000万两左右.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规模较大,设备比较齐全,是中国近代工业创建时期的大型工厂.军用工业是非商品生产企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不甚密切,但它促进了19世纪70年代民用工业的兴起.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夕,由中国人自办的工业企业大抵有船舶机器修造厂27家,机器缫丝厂约113家,机器绵纺织厂8家,其他轻工业工厂47家,共约195家.其中多数规模很小,资本额不详,有不少甚至在筹建期中或投产后不久便告歇业.设备比较完备的企业大多为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如上海机器织布局、武昌织布官局和兰州织呢局(见彩图)等.商办工厂如陈启源经营的继昌隆丝偈为华南缫丝业的发展起了引导作用;商办船舶修造厂大多是从原来手工作坊基础上添置一二部车床发展起来的,而到80年代逐步发展到修理和制造缫丝车和轧花机.以上近代工业的创办,也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

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如创建于1889年的汉阳铁厂,几经改组,于1904年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但1913年仅生产生铁 9.7万吨、钢4.2万吨. 在民族工业稍见发展的时节,外资在华工业凭借特权有了更为迅速的增长.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设立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工厂共达104家(其中以外国资本为主中外合办的有18家),资本额4952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年间投资总额的5倍以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与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激增速度相比较,本国工业仍处于劣势地位.

3、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主要参加者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转入战时经济,放松了对远东市场的追逐.中国民族工业遂获得一个发展时机,从1914~1919年,新开设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矿场)共379家,资本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投资1430万元.据1920年的统计,新设工厂的单位资本额在10万至 100万元之间的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6%,而1914年则只占11%,可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超过了大战前19年间所达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于日本、美国利用欧洲列强无力东顾而乘虚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会有更大的增长.这一时期,日本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它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汉口、青岛等地设立纺织厂.战前的 1913 年,日本在华纱锭为11.1万余锭,到1919年增加到32.2万余锭,增加几近2倍.在面粉业方面情况也相似.1916~1920年,日资面粉厂增设了4家,还有中日合办的5家,设厂地点自东北而扩及天津、青岛、济南等地.外国侵略的加剧,激起了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群众抗议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些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4、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西方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普遍地遇到了外国势力争夺市场的压力.战时发展迅速的绵纺织业这时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一方面,在相当多的中、小型棉纺织厂亏累搁浅的同时,若干大的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开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这些民族资本纺织集团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国垄断资本的渗透和侵蚀,呈现了半殖民地中国工业活动中资本集中的复杂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机引发的 1925 年的“五卅”运动和1928年“五三”抵货运动,也曾给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如纺织、面粉、卷烟等业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据估计,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业资本在3亿元左右.中国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遇到了市场危机的威胁.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削弱了广大人民的消费能力;东北广大市场和资源被日本侵略者霸占;西方列强为了转嫁经济危机,跌价倾销进口商品;连同日本在华北的严重走私等等,造成国内市场购买力锐减,出现了物价下跌而销售迟滞的景象,迫使工厂停工减产.1933年,棉纱价格跌落之巨为10年来所未见,全国纱厂亏多盈少;同年,上海面粉价格狂落,存货堆积,使部分工厂停工.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1935年.1936年,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通货贬值的刺激,物价转升,市场购销情况有所改善,工业生产开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沿海、沿江战火波及地区,工业设施迅遭严重破坏.仅上海一地,据当时上海社会局调查:受损害的工厂约2000余家,损失总额在8亿元左右.中国民族工业遂因战争的破坏而中落.这一时期,除了东北地区已全部沦为殖民地经济以外,国民党统治区外国资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胀.1936年的统计表明:外国资本大体上已经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5%,钢产量的83%,机器采煤的66%,发电量的55%,在纺织工业中则占有纱锭数的46%和织布机数的55%.十分明显,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工业资本确立了垄断地位.

5、抗日战争以后的萎缩工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后,战区工厂内迁,连同大后方新设工厂,比较偏僻的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民族资本工业的阵地,重庆成了后方工业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万县、泸州、宜宾,云南的昆明,贵州的贵阳,广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阳、祁阳、芷江、沅陵,陕西的西安、宝鸡,甘肃的兰州等城市都陆续发展成为后方的新工业区.就资本状况看,当时以四川和云南的私营工厂规模较大,而湖南、广西的工厂规模较小,总的说来都较战前为弱.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错误政策,使一度兴起的后方工业,到1943年便陷于停工关厂的困难境地,其后几年中艰难竭蹶的情景更见严重.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在中国经济上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官僚资本的形成和膨胀.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国家政权,巧取豪夺,特别是在抗战时期,利用战时经济统制,借用“公营”名义,控制工业企业.1942年后方共有工厂3758家,官营工厂在数量上虽只占17.4%,但所拥资本额占总资本额69.5%,所拥动力设备占全部动力的42.2%,官营工厂平均每厂动力有100匹马力,而民营厂只有26.7匹马力.其后数年,官、私工厂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及至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没收日伪财产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资.其中接收日伪工厂便有2411家,作价标卖的不过10%,其他绝大部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官营工业.1948年,官僚资本占有全国产业资本的80%,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90%,煤产量的33%,电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属的100%,水泥的45%,纱锭的38%,织布机的60%,棉布的73%,棉纱的39%,毛织品的50%,食糖的65%,纸张的30%.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工业处于受压制和被排挤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腐朽的生产关系,它投靠帝国主义,严重地压制国内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 原因:1官僚资本主义的阻挠 2美货的泛滥 3 内战的影响

6、新中国对民族工业的改造: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人民政府的没收官僚资本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9世纪末以来,赣闽粤边区各县相继降生的近代工业绝大部分转变为国营企业.例如,1949年,瑞金县人民政府接管民国政府员工印刷所的设备开办瑞金新华印刷所,1956年,昌明、福兴私营印刷所并入,新华印刷所更名为江西瑞金印刷厂1950年,长汀县人民政府接管旧政府田赋处的碾米设备,筹建了县 近代机器办第一家国营工厂--第一碾米厂;兴宁县第一染织厂则是1951年由西庄、睦仁、霖兴、大同、福利、农业、勤信、合众、集泰等9家全县较大的私营布厂合营的,1955年被批准为公私合营,定名为地方国营兴宁第一染织厂.1924年创办的妙培炉铁厂,1950年为平远县人民政府接管,易名为妙培炉人民钢铁厂,后来发展成为平远县国营钢铁厂.1955年,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梅县共有海源、复兴卷烟厂、光明电灯公司等13家私营工厂先后参加了公私合营;1956年,增加到18家;1958年至文革初期,上述工厂全部转变为国营工厂;其中由海源烟厂、复兴烟厂合并的公私合营企业--梅县卷烟厂就是1960年过渡到地方国营企业的.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赣闽粤边区各县建立的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中,清末民国以来边区降生的近代工业很快实现了所有权的转制,成为人民政府所有的经济实体和新中国公有经济的主体.这些公有制纯度高的工业经济,在后来的城乡分割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弱化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应有的影响力.在80年代中期以后,它成为三边地经济改革主要对象,并在实现转制转轨中逐步融入世纪末三边地区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历史进程中.对于这一部分工业企业,本书后面将不再另外给予更多的关注.

民族工业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中国人创办的用机器生产的工业。洋务运动创办的军用、民用企业都应属于民族工业。中国资本主义民族工业产生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造船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1865年,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创建,揭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

发展历程以及特点如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由于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以及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民间出现了办厂热潮。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也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那么今天我们要接着往下学习,探讨民国年间民族资本工业的曲折发展。1912到1919年这时候世界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获得较快的发展。到了1927到1949也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那到底怎么个曲折法呢?主要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7到1937年,也就是在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然而这一较好的发展势头却被日本的侵略战争所阻碍,在1937年到1945年这八年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可谓是遭受到了空前的打击。1945年抗战结束了,但是又马上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时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未从战争中恢复过来,却有重新陷入了绝境。新中国成立后,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了改造,那么到了1956年,改造完成,民族资本主义也获得了新生,从此它就不叫做资本主义了,而是成了经济的一部分了。

相关资讯
  • 温州市大荣纺织 怎么样
    温州市大荣纺织 怎么样
    02-27
    一、温州市大荣纺织 怎么样 温州市大荣纺纱仪器有限公司 仪器方面,涵括纺织、非织材料的强力、色牢度、缩水率、透气保暖、静电阻燃、耐磨起球性能等系列测试仪器一百七十余
热门资讯
  • 中山卓盈丰制衣倒闭了吗
    中山卓盈丰制衣倒闭了吗
    02-17
    一、中山卓盈丰制衣倒闭了吗 中山卓盈丰制衣没有倒闭。卓盈丰制衣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11月,是中国大陆最大的生产基地,位于中山市三角镇高平工业区,占地面积达250亩
  • celen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celen是哪个国家的品牌?
    02-02
    是瑞典的品牌。 瑞典,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著名的诺贝尔奖举办地。瑞典工业高度发达而且种类繁多,瑞典拥有自己的航空业、核工业、汽车制造业、先进的军事工
  • 中国古代纺纱机的原理是什么?
    中国古代纺纱机的原理是什么?
    11-30
    纺织机原理就是纺织机把线、丝、麻等原材料加工成丝线后织成布料的工具全称。象纺坠、纺车、锭子、踏板织布机、机械织布机、数控自动织布机等。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和设备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