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度标准
常用相关国家不锈钢厚度公差标准比较
钢带厚度的允许偏差
1、中国国家标准(GB) 单位:mm
宽度
厚度
厚度允许偏差
较高精度(A)
一般精度(B)
>600~1000
>1000~1250
>600~1250
0。
05~0。10
----
----
----
>0。10~0。15
----
----
----
>0。15~0。25
----
----
----
>0。25~0。45
±0。040
±0。040
±0。040
>0。
45~0。65
±0。040
±0。040
±0。050
>0。65~0。90
±0。050
±0。050
±0。060
>0。90~1。20
±0。050
±0。060
±0。080
>1。20~1。50
±0。060
±0。
070
±0。110
>1。50~1。80
±0。070
±0。080
±0。120
>1。80~2。00
±0。090
±0。100
±0。130
>2。00~2。30
±0。100
±0。110
±0。140
>2。
30~2。50
±0。100
±0。110
±0。140
>2。50~3。10
±0。110
±0。120
±0。160
>3。10~<4。00
±0。120
±0。130
±0。180
展开
2、日本工业标准
厚度
宽度
<1250
≥1250~<1600
≥0。
30~<0。60
±0。05
±0。06
≥0。60~<0。80
±0。07
±0。09
≥0。80~<1。00
±0。09
±0。10
≥1。00~<1。25
±0。10
±0。12
≥1。25~<1。60
±0。
12
±0。15
≥1。60~<2。00
±0。15
±0。17
≥2。00~<2。50
±0。17
±0。20
≥2。50~<3。15
±0。22
±0。25
≥3。15~<4。00
±0。25
±0。30
≥4。
00~<5。00
±0。35
±0。40
≥5。00~<6。00
±0。40
±0。45
≥6。00~<7。00
±0。50
±0。50
展开
3、美国材料协会标准(ASTM)标准
厚度
允许偏差
宽度
上
下
≤1000
>1000~≤1300
0。
10
0。03
0。03
0。15
0。04
0。04
0。20
0。05
0。05
0。25
0。05
0。05
0。30
0。03
---
0。40
0。04
0。04
0。50
0。08
0。08
0。
50
0。045
0。05
0。60
0。05
0。05
0。75
0。10
0。10
0。80
0。05
0。05
1。00
0。13
0。13
1。00
0。055
0。06
1。20
0。08
0。
08
1。25
0。13
0。13
1。50
0。08
0。08
1。75
0。15
0。15
2。00
0。18
0。18
2。00
0。10
0。10
2。25
0。20
0。20
2。50
0。23
0。
23
2。50
0。10
0。11
2。75
0。25
0。25
3。00
0。25
0。25
3。00
0。13
0。13
3。25
0。30
0。30
3。50
0。30
0。30
3。75
0。36
0。
36
4。00
0。36
0。36
4。00
0。17
0。17
4。99
0。36
0。36
5。00
0。17
0。17
6。00
0。17
0。20
8。00
0。17
0。22
展开
折叠元素作用
碳 (C)
1。
提高刀刃抗变形能力和抗张强度
2。 增强硬度,提高抗磨损能力
铬(Cr)1。 增强硬度,抗张强度和韧性
2。 防磨损和腐蚀
钴(Co)1。 增大硬度和力度,使之可以承受高温淬火
2。 在更复杂的合金中用来加强其他元素的某些个体特性
铜(Cu)1。
增强抗腐蚀能力
2。 增强抗磨损能力
锰(Mn)1。 增大可淬性,抗磨损力和抗张强度
2。 从熔化的金属中以分离氧化和分离汽化作用带走氧
3。 大量加入时,增强硬度,但提高脆性
钼(Mo)1。 增强力度,硬度,可淬性和韧性
2。
改善机械加工性和抗腐蚀能力
镍(Ni)1。 增强力度,硬度和抗腐蚀能力
磷(P)1。 增强力度,机械加工性和硬度
2。 浓度过大时易脆裂
硅(Si)1。 增强延展性
2。 增大抗张强度
3。 从熔化的金属中以分离氧化和分离汽化作用带走氧
硫(S)1。
少量使用可改善机械加工性
钨(W)1。 增大力度,硬度和韧性
钒(V)1。 增大力度,硬度和抗震能力
2。 防止产生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