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纺织工具也随着纺织业的发展而发展?棉纺织有扎花?纺纱?织布3个主要工序?扎花即除去棉籽,黄道婆做成搅车,将棉籽挤出?清代改称“扎车”?
清代扎车用三脚架,高3尺,有径3寸和1.5寸滚轴一对,水平放置:大轴木制,用手摇,外旋?小轴铁制,用脚踏,内旋?
利用两轴摩擦力,转速和旋向不同,将棉与籽分开,籽落于内,棉出于外?这种扎车一人操作“日可扎百十斤,得净花三之一”,尤以太仓式扎车出名,一人可当4人?
轧去棉籽的棉花,古代称为“净棉”,现代称为“皮棉”或“原棉”?净棉在用于手工纺纱或做絮棉之前,需经过弹松,称为“弹棉”?清代,弹棉者把小竹竿系于背上,使弹弓跟随弹花者移动,操作较方便?
松江地区在乾隆年间所用弹花弓,长5尺余,弦粗如5股线,以槌击弦,将棉花弹松,散若雪,轻如烟,比之明代所用4尺多的竹弓蜡丝弦,弹力更大,从而提高了弹棉效率?
明清时期,农家小户还多是手摇单锭小纺车,棉纺发达地区单人纺车仍以“三锭为常”,只有技艺高超者可为4锭,而当时欧洲纺纱工人最多只能纺两根纱?
清代末期,在拈麻用“大纺车”的基础上,创制出多锭纺纱车?3人同操一台40锭双面纺纱车,日产纱10余千克,成为我国手工机器纺纱技术的最高峰?
多锭纺纱车的纺纱方法是模拟手工纺纱,先将一引纱头端粘贴棉卷边,引纱尾部通过加拈钩而绕于纱盘上,绳轮带动杯装棉卷旋转,引纱则向上拉,依靠引纱本身的张力和拈度,引纱头端在摩擦力作用下,把棉卷纤维徐徐引出,并加上拈回而成纱?
清代毛纺也较发达,1878年,清朝廷在兰州建立了兰州机器织呢局,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家机器毛纺织厂?清代毛纺工艺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是西藏?
清代的西藏,随着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这里的手工业生产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清代西藏手工业中,最为发达?最为普及的手工业是毛纺织业,它掌握在西藏地方官府手中?
西藏地方官府从西藏北方的草原以赋税形式获得大量羊毛后,便将羊毛分配给西藏中部地区的居民,让这些居民无偿为官府纺织,以代替其应支的其他差役?
毛纺织品制成后,西藏地方官府将这些产品加以出售,从而获得巨额利润?就是这样,西藏官府掌握了毛纺织业这一西藏最重要的手工业?
当时,西藏牧民在他们放牧的空闲时间里,纺织了大量的毛料?
据有关史料记载,西藏东部居民纺织的毛料在当时要普遍比西藏西部居民纺织的毛料胜过一筹,且颜色丰富,多有绿?红?蓝和黄色条纹或饰有小的“十”字纹?
清代西藏质量最好的毛纺织品是产于江孜的氆氇?氆氇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是以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
清代织氆氇用的是木梭织机,织好以后是白色的,宽24厘米左右,可以做男式服装?但一般都要染成黑色,也有染成红?绿等色彩?因氆氇是羊毛织品,结实耐用,保暖性好,所以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毛线用茜草?大黄?荞麦和核桃皮等做染料,可染成赭红?黄?绿等颜色?
由于清代西藏的毛纺织品生产极为普遍,所以不仅能够满足西藏地区本身的大量需求,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向外出口?在清代,西藏的毛纺织品远销不丹?印度?尼泊尔等国,享有盛誉?
氆氇做成的藏族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