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称“蜀”、“蜀国”和“蚕丛之国”,这里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蜀锦兴于春秋战国而盛于汉唐,专指蜀地(四川成都地区)生产的丝织提花织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直到2012年之前,蜀锦之美,蜀地纺织业之发达,都只见诸文献,从未得到实物佐证。2012年夏,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一座西汉时期的墓地中,四部泡在水中的竹木质地织机模型重见天日。成都博物馆馆长王毅说,“汉代提花织机的发现,让这些跨越2000年的文物,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上的史料缺憾,也印证了成都就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南起点。”~
2012年7月在成都天回镇土门社区的老官山发现的古墓中发掘出四台西汉提花织模型
中国纺织技术起源于哪个朝代,汉代时中国被称为丝国吗
中国纺织技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汉代时中国被称为丝国。丝国,也称塞里斯(Seres,∑ηρε),古代希腊和罗马对中国西北地区及其居民的称呼,意思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当因中国在西汉时期即向西方输出蚕丝而得名。Seres这个名字被认为是源于中国字“丝”(繁体字:丝;简体字:丝;汉语拼音:sī)。而Seres它本身又是拉丁文中的丝,serica的来源。 人类进入渔猎社会后即已学会搓绳子,这是纺纱的前奏。山西大同许家窑10万年前文化遗址出土了1000多个石球。投石索是用绳索做成网兜,在狩猎时可以投掷石球打击野兽。可以推断,那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绳索了。绳索最初由整根植物茎条制成。后来发现了劈搓技术,也是将植物茎皮劈细(即松解)为缕,再用许多缕搓合(即集合)在一起,利用扭转(加拈)以后各缕之间的摩擦力接成很长的绳索。为了加大绳索的强力,后来还学会用几股拈合。浙江河姆渡公元前4900年遗址出土的绳子,就是两股合成的。其中纤维束经过分劈,单股加有S向拈回,合股则加有Z向拈回,直径达1厘米。 人类为了御寒,最初直接利用草叶和兽皮蔽体,由此发展编结、裁切、缝缀的技术。连缀草叶要用绳子;缝缀兽皮起初先用锥子钻孔,再穿入细绳,后来演化出针线缝合的技术。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时代遗物中,发现了石锥。山顶洞人遗物中存有公元前 1.6万年的骨针。骨针是引纬器的前身,是最原始的织具。随着骨针的使用,古代的中国人开始制做缝纫线。人们根据搓绳的经验,创造出绩和纺的技术。绩是先将植物茎皮劈成极细长缕,然后逐根拈接。这是高度技巧的手艺,所以后来人们把工作的成就叫做“成绩”。动物毛羽和丝本身是很细长的纤维,用不着劈细,但要使各根分散开,这叫作松解。后来人们发现用弓弦振荡可使羽毛松解,用热水浸泡可从茧中抽出丝纤维。河姆渡出土一只象牙盅,四周刻有类似蚕的虫形纹,证明当时人们除了利用植物茎皮外,已经认识到野蚕丝的重要性。先把纤维松解,再把多根拈合成纱,称为纺。开始是用手搓合,后来人们发现,利用回转体的惯性来给纤维做成的长条(须条)加上拈回,比用手搓拈又快又匀。这种回转体由石片或陶片做成扁圆形,称为纺轮,中间插一短杆,称为锭杆或专杆,用以卷绕拈制纱线。纺轮和专杆合起来称为纺专。古典中的“生女弄瓦”,就是指女孩子从小要用纺专学纺纱。旧石器时代晚期出土文物中已出现纺轮。在全国各省市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几乎都有大量的纺轮出土,其中最早的是河北磁山,公元前5300余年,稍后为河姆渡,公元前4900余年。证明那时用纺专纺纱已经很普及了。 织造技术是从制做渔猎用编结品网罟和装垫用编制品筐席演变而来。《易系辞(下)》记载了传说中的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有许多印有编制物的印痕。河姆渡遗址出土有精细的芦席残片,陕西半坡村公元前4000多年遗址出土陶器底部已有编织物的印痕(图3 )。最原始的织不用工具,而是“手经指挂”,完全徒手排好直的经纱,然后一根隔一根挑起经纱穿入横的纬纱。织物的长度和宽度都极其有限。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学会使用工具,先在单数和双数经纱之间穿入一根棒,称为分绞棒。在棒的上下两层经纱之间便形成一个可以穿入纬纱的“织口”。再用一根棒,从上层经纱的上面用线垂直穿过上层经纱而把下层经纱一根根牵吊起来。这样,把棒向上一提便可把下层经纱一起吊到上层经纱的上面,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织口”,穿入另外一根纬纱而免去逐根挑起经纱的麻烦。这根棒就称为综杆(木制)或综竿(竹制)。“综合”一词即导源于此。纬纱穿入织口后,还要用木刀打紧定位。经纱的一端,有的缚在树上或柱子上,有的则绕在木板上,用双脚顶住。另一端连织好的织物则卷在木棒上,棒两端缚于人的腰间。这就是
起源可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很久很久之前。中国养蚕、取丝的创始人嫘祖嫘祖又称为累祖、雷祖等,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养蚕、取丝的创始人。她的名字最早见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司马迁的《史记》。